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國際綠能減碳趨勢 能源局持續推動風電
國際綠能減碳趨勢 能源局持續推動風電
發布日期:2011-12-05
經濟部能源局針對有媒體報導「上佰億風車一年只夠發電1.5天」一事,回應表示,該報導與事實出入,我國風力資源豐富,且風力發電具有效率佳、經濟效益高之優勢,因此成為最受注目之再生能源項目。
文中引學者指稱全球離岸風車都不架在颱風盛行地,能源局進一步說明,目前除臺灣外,日本、南韓、香港、中國大陸等颱風密集國家或地區,均正進行各項離岸風場開發計畫,其中香港兩座離岸風場規模均在 100 MW 以上,顯見颱風並非限制離岸風場開發的主要因素。鑑於國內尚缺乏離岸風力發電開發之環境監測資料及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經驗,能源局將透過風力發電離岸示範系統,協助釐清環境影響問題,確保大規模開發可兼顧環境保護。
能源局說明,離岸風電技術本起源於丹麥、英國等歐洲國家。我國海域底質大部分屬砂質,與部分歐洲離岸式風力發電廠之底質相近,目前於歐洲北海所設立的電廠亦位處有颶風侵襲之威脅環境,但在符合場址安全設計下,該離岸式風力發電廠仍不受颶風之破壞,以丹麥北海之Horns Rev 風力發電廠為例,其風機採用Class I等級,將可承受50m/s風速(約15級風),這些成功經驗將可應用於臺灣海域地理及氣候等自然環境。
有關外界就風力發電相較於節能措施之減碳效益不佳之說法。能源局表示,以傳統發電廠之節能成果與風力機之減碳效益相比,似不妥切且無實質比較意義。減碳方法包括節約能源及開發潔淨能源,兩者可同時並行而不悖,而潔淨能源中又以風力發電之減碳效果最佳。除減碳效益外,風力發電對我國自產能源之開發及能源多元化運用甚有助益,又可提供就業機會並帶動國內新興產業之建立,與單純節能措施目的不同。
能源局表示,考量目前陸域風力發電優良風場趨於飽和,政府已將風力推動政策方向由陸域逐步轉往離岸。在海上設置風力機不但風能更佳,且沒有影響居民生活之問題,故離岸風電已成為目前全球風能市場的發展趨勢,亦將是政府未來推動再生能源政策的重點項目。
目前國內累計風力發電設置總容量約564 MW,平均每年滿載發電時數為2,400小時,爰年發電量約13.53億度電,可供33萬8千戶家庭用電(以平均每戶用電4,000度計),可有效減少82.8萬公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減量係數0.612公斤/度)。
能源局表示,我國陸域風場開發潛能約1,200MW,截至2011年11月底,已完工建置25座陸域風場,計288架風力機,累計裝置容量達564 MW;預計未來共可設置約 450 架風力機,估計將在 2020 年前開發完成。
台灣海上風場條件極佳,5~20 米水深之淺海海域,風能可開發量約 1,200 MW,20~50 米水深之深海海域,可開發量更高達 5,000 MW 以上。目前經濟部規劃先在 2015 年完成國內首座離岸風場開發,2020 年完成開發淺海風場 600 MW,相當於 120 架風力機;後續則透過經濟規模區塊開發方式,以每年新增240MW 裝置容量的開發速度,推動大規模深海風場開發,以逐步達到累計裝置容量 3,000 MW,合計離岸共設置 600架風力機。
有關陸域風場周邊居民反應風力機噪音干擾生活品質一事。能源局表示,依 98 年 12 月 2 日環保署修訂之「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29條規定,設置風力發電機組任一風機基座中心與最近建築物邊界之直線距離250公尺以下,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針對風力機噪音問題,可透過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核作業,以及配合噪音管制標準相關規定並確實執行,以確保風力機周遭居民之權益。
reference
http://www.moeaboe.gov.tw/news/newsdetail.aspx?no=03&serno=0128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